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您的生活服务帮手
有评论认为"激光雷达是因为成本问题被放弃,纯视觉只是降本方案,未来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是需要激光雷达和多传感器融合"。这种观点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是对自动驾驶技术本质的误解。
不只是成本问题,而是技术路线的选择
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方案(激光雷达+摄像头)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当不同传感器给出矛盾信息时,系统如何决策?当激光雷达在雨天将雨滴误判为障碍物,而摄像头正确识别出这只是雨滴时,系统应该相信谁?这种情况下,额外的传感器不是提供了冗余保障,而是制造了决策困境。
市场上主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自动驾驶通常使用基于置信度的加权融合,简单说,就是给每个传感器的输出分配一个"可信度分数",然后按照这个分数加权平均。听起来合理,但问题在于:这种置信度本身就是算法估计的,而非绝对真值。在极端情况下,激光雷达可能会对错误识别的"障碍物"给出极高的置信度,触发急刹,这就是自动驾驶中常见的幽灵刹车现象。
蔚来、小鹏等采用过多传感器方案的车企,都曾面临这一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在算法层面对特定场景进行特殊处理,根据不同场景动态调整各传感器的权重。例如,在高速公路上更信任毫米波雷达,在城市道路更信任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但问题是:现实世界的场景转换往往是渐进且模糊的,很难有明确界限。而且可能存在的场景数量无法穷举,车企只能靠一次次打补丁尽量覆盖更多情况。
最常见的妥协是采取"宁可错误制动,也不错过真实障碍"的保守策略。这就是为什么搭载激光雷达的车更容易出现幽灵刹车现象。系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更安全但体验更差的决策。
纯视觉的整体理解优势
与之相对,纯视觉方案虽然在精确测距上不如激光雷达,但在场景整体理解上具有天然优势。它不会将雨滴视为实体障碍物,因为它理解"雨"这一概念;它能够通过上下文推理判断隧道入口是可通行的;它能区分路边无害的反光物体和真正需要避让的障碍物。
决策一致性:简单胜于复杂
在系统设计中,有一条重要原则:简单系统往往比复杂系统更可靠。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理论上提供了更多信息,但也带来了更高的系统复杂性和更多的决策冲突点。每增加一种传感器,就增加了一种可能的失效模式和决策冲突源。
纯视觉方案虽然看似"单一",但其简洁性恰恰是优势——系统内部的决策链路更清晰,行为更可预测,也更容易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持续优化。
在自动驾驶这个安全至上的领域,可以说少即是多。过度依赖传感器融合,可能会陷入技术复杂性的泥潭,而忽视了真正的核心挑战:如何构建真正理解世界的智能系统。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
2025-05-27 03:55:03